概要: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春》片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
语文教师朗读与学生朗读指导,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http://www.youer8.com
《春》片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海燕
(一)值得注意的现象
——学生反复朗读,但效果甚微
——只有朗读要求,没有朗读指导
——过分看重概念,孤立强调技巧
——朗读评议空泛,缺乏指向性
——朗读目标重复,缺乏针对性
(二)不同学段朗读指导的区别
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的要求
l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l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第四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学段:
以教师教为主,要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不同的停顿,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感叹句、问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等。
第二学段:
以学生朗读实践为主,这是学生实践和巩固第一学段学到的朗读知识和方法,使之成为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处于帮助、指点的位置。
第三学段: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的引领和指点应更加精到。
具体策略: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提出明确、恰当的要求;通过点拨、讲解、示范等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等。
(三)朗读指导与朗读训练的连续性
思考:
同是“有感情地朗读”,不同年级的要求一样吗?
不同课文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一样吗?
朗读训练的连续性表现在:
——有差异就是不重复,至少不简单重复
——有差异就是,这篇课文某一个或某几个朗读指导与训练的内容(主要指具体的朗读技巧、方法等),是以前的课文中没有指导、训练过的,也是以后的课文中不需要再指导、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