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找一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先进行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再进行找7的倍数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理解】 教材把课题确定为“探索活动(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从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和2的倍数并观察特征的活动。教材先安排学生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再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结合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5和2的倍数的特征,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教学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在100以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标签: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http://www.youer8.com
“找一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先进行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再进行找7的倍数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理解】
教材把课题确定为“探索活动(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从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和2的倍数并观察特征的活动。教材先安排学生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再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结合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5和2的倍数的特征,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教学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上记号(可以用○,△,等符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语言不要作统一的规定,学生只要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并尝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在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独立或合作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说我答”的判断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试一试”第2题中“你的发现对更大的数成立吗”的呈现是为了体现探索活动的完整性。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评价时,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2和5的倍数。
□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材理解】
教材首先提出:“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教材利用100以内的数表来研究,先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再观察特征,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去研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但都无法发现规律。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一定的提示:“将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观察呢?”以帮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提出:“这个发现对更大的数是否成立?”促使学生自己找几个更大的数来验证规律。这个问题的呈现是为了体现探索活动的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评价时,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再引导学生从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进行研究,在发现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都无法找到规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斜线观察3的倍数,如第一组数3,12,21,第二组数6,15,24,33,42,51。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具在数位表中摆数进行研究,如拿3枚棋子摆一位数或两位数,可以摆出3,12,21三个数,都是3的倍数;用4枚棋子可以摆出4,13,31,22,40等,都不是3的倍数。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教师直接提示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材理解】
教材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然后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思考有“哪几种拼法”时,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而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则会更有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种方法。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出1,2,3,4,6和12是12所有的因数。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或“画”的活动,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试一试
本题是找因数的基本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理解】
根据前面“找因数”的编写思路,教材继续按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将上节课已经尝试过的“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一拼图活动,让学生体会小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小数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