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学习目标: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背诵这首诗。学习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学习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古诗。2.完成教材全练基础和积累。学习过程:一、单元分析二、新授导入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三、初步感受诗歌。多种形式朗读1.范读生齐读指名读提示读2.读完诗歌你知道了什么?写一写,说一说。学生交流四、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可以从诗中读出)。学生抓住诗中“独怆然而涕下”反复读,感受作者的孤寂 悲愤。五、理解是人的悲慨。1.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
13.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学习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学习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古诗。
2.完成教材全练基础和积累。
学习过程:
一、单元分析
二、新授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三、初步感受诗歌。
多种形式朗读
1.范读生齐读指名读提示读
2.读完诗歌你知道了什么?写一写,说一说。
学生交流
四、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可以从诗中读出)。
学生抓住诗中“独怆然而涕下”反复读,感受作者的孤寂 悲愤。
五、理解是人的悲慨。
1.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句的内涵。背诵
理解内容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尝试背诵
六、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1.两个“不见”
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助报国无门的痛苦。读
2.“ 前”, “后”
从时间上表现出诗人孤独。前贤已去,后贤未及。 读
3.提问:“天地悠悠”怎么解释?
从空间表现出诗人的孤寂。这句当中三个意象:天 地 人合一创造出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读
七、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小结:这首诗是陈子昂最富盛名的作品,虽然只有22个字内容却深沉厚重,表达了无限时空下的人生渺茫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孤独,充满慷慨悲壮之气。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