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上海预初(上)古诗词:夜书所见» 正文

上海预初(上)古诗词:夜书所见

[10-19 15:54:19]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阅读:8959

概要:六年级上:每周一诗(第六单元)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赏析】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不过,叶绍翁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境界不像杜诗那样阔大,气势不如杜诗那样浑宏,然而,就是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

上海预初(上)古诗词:夜书所见,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六年级上:

  每周一诗(第六单元)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不过,叶绍翁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境界不像杜诗那样阔大,气势不如杜诗那样浑宏,然而,就是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

  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绕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Tag: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上一篇:上海预初(上)古诗词: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