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笔误。同时又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针对现象,解释现象。 观课议课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这样,在观课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使其具有讨论价值就成了观课的又一项基本功。我们常说,要训练一双善于观课的眼睛,就是要善于从不起眼的事实和现象中以小见大,引起对日常而关键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 在一次观课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指定同学来回答,班上很多同学已经转身去看那几个经常被老师叫起来的同学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放弃思考责任的行为。课后议课,围绕这个现象,我和授课教师有这样的交流: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 张老师,不知道你对这一节课学生参与教学交流的状况怎么看待? 张 老师(以下简称“张”):我觉得学生参与是积极的,他们回答问题很踊跃,而且同学发言时,其他也很注意彼此倾听。 陈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陈:在其中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都自觉地面向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这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也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后来我注意到,有的时候,在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被叫起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转身面向几个经常发言的同学了。 张:有这样的事情?我
怎样有效议课——有效观课议课之三,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笔误。同时又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针对现象,解释现象。
观课议课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这样,在观课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使其具有讨论价值就成了观课的又一项基本功。我们常说,要训练一双善于观课的眼睛,就是要善于从不起眼的事实和现象中以小见大,引起对日常而关键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
在一次观课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指定同学来回答,班上很多同学已经转身去看那几个经常被老师叫起来的同学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放弃思考责任的行为。课后议课,围绕这个现象,我和授课教师有这样的交流: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 张老师,不知道你对这一节课学生参与教学交流的状况怎么看待?
张 老师(以下简称“张”):我觉得学生参与是积极的,他们回答问题很踊跃,而且同学发言时,其他也很注意彼此倾听。
陈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陈:在其中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都自觉地面向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这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也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后来我注意到,有的时候,在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被叫起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转身面向几个经常发言的同学了。
张:有这样的事情?我上课时到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他们主要看那几位同学?
(陈说几位同学在课堂上所坐的位置,此处略)
张:是不是我叫他们起来的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一点?
陈:从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到下课结束的时间里,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这四位同学被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占你提出问题的 60%,他们最多的回答了六次问题,最少的三次。
张:你是不是认为,这几位同学回答问题多了,其他同学就养成了依赖心理,遇到问题就首先看他们,等他们回答?
陈:我觉得有这种可能,因为问答问题的同学还没有没叫起来,有的同学就开始转身面向他们了。你说是依赖心理,我觉得很好,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在放弃思考和参与的责任。
张:现在想一想,平时也有这种现象,只是过去没有注意过。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陈:是否可以这样考虑,首先是提出问题以后,不是急急忙忙地把学生叫起来,而是给一个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这就给那些思维反应不太敏捷的同学一个机会。这时,哪怕有人举手了,估计已经得到有价值的答案了,也不要急着叫学生起来回答。另外,老师心中也不能先有“这个问题最好谁来回答”的心理和目光预期。如果老师首先把目光放在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身上,同学们自然也就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同学身上。
张:你的意见很有道理。可是在课堂上,就那么几个同学积极举手,我们又该怎么办?
陈:我说一说我的观点和曾经的一个经验。
我个人主张在课堂上不能给学生自我放逐的机会,也就是不能放弃思考和参与的责任。无疑,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困难学生,我觉得老师的帮助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助,不能让他们自我放弃和主动边缘化。
我曾经执教《燕子专列》,在对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贝蒂救燕子”进行分析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在这一段读到了什么?”尽管已经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我还是选择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没有举手的同学。
一叫到这位同学,我就听到后面听课老师担心的声音(后来在讨论课的时候,这个班的老师说这位同学成绩很差,几乎从不参与学习交流)。在我看到这位同学的时候,他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我注意到,他这里的“不知道”不是经过努力以后需要帮助的“不知道”,而是“你不要找我,我不行”的“不知道”。我可以接受因为基础差的“不知道”,却不能接受“我不想努力,不愿意努力”放弃责任的“不知道”,更不能接受“我成绩差,你用不着在我身上化功夫和心思”的表现。所以,我来到他身边,站到他面前,等着他,坚持要他说一说。
“坚强”,终于,一个词语从他的口中挤了出来。这使我格外高兴,不仅因为他到底说了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答案就应该是“坚强”,而且还很不容易读出这一点来,以我自己为例,我事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理解,他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惊喜。但我不能就此停步,我说:“你说得很好,这里的小贝蒂很坚强。你能不能读一读写了她坚强的句子?”这位同学再次摇头,我想应该帮助他了,于是指到书上的相关文字,让他读出来。他的声音还是很小。读完以后,我说:“你再给大家说一说,你在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什么?”我希望他能够声音洪亮一点,结果还是细小的声音“坚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没有要求他站起来。这时,我让他站起来,大声地对同学们这样说:“我在文章中读出了小贝蒂的坚强。”在他站起来大声而比较完整地说出来以后,我建议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
议课时,围绕这个环节,一些老师说:“这一次经历将给这位同学一生留下印象。”我很高兴,就我来说,一节课,只要能够真正影响并进而改变一位学生,这种教育活动就是值得回忆的。就这一环节,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方面是我们对后进学生不能没有期望,我们不能失去对他们的期望,信任他们往往有惊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失去对自己的信心,不能让他们自我放逐。
张:你这会不会让学生感到为难?让他们感受到不能回答问题的难堪?
陈:你的担心很有道理,所以在处理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如果面对的是小学生,你可以走到他的身边,扶他起来,然后站在他的身后,双手搭在他的肩上。这样可以传递一种信息,老师是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在你的身后,不要怕,老师会帮助你的。在刚才的教学故事中,我注意到了后面听课老师担心的声音,所以一直没有让这位同学站起来,而是一步一步来,最后让他站起来,大声向同学们说话。
另外,是尽可能找到(有时需要挖掘)学生答案中合理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获得成功感,而不是挫败感。在教学《七颗钻石》的时候,我曾经请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起来用“歧视”造句,等待一阵,她造句“我歧视他”,看她的神情,我发现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东西了。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歧视他?是不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怎样有效议课——有效观课议课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