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上海预初语文上册:21、蜀鄙之僧(1)» 正文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21、蜀鄙之僧(1)

[10-19 15:54:19]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阅读:8879

概要:21、蜀鄙之僧[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学习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准备]问号袋、标有停顿的课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蜀鄙bǐ之僧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看标题。猜猜,老问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3.对,齐读标题。注意“鄙”的读音。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1.想知道,快读读。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3.文言文学习方法:①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www.youer8.co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21、蜀鄙之僧(1),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21、蜀鄙之僧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准备]

  问号袋、标有停顿的课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

  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蜀鄙bǐ之僧

  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看标题。猜猜,老问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3.对,齐读标题。注意“鄙”的读音。

  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

  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

  1.想知道,快读读。

  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3.文言文学习方法:

  ①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

  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www.youer8.com

  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听老问读读,感觉感觉。

  2.问范读,同时用课件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

  yù 语shì 恃bō 钵

  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

  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四、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①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②自由交流质疑。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子:你。恃:依靠。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Tag: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上一篇:上海预初语文上册:选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