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认识自己 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正文

认识自己 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04-03 19:01:13]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阅读:8430

概要: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成记录观察结果。3.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4.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5.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6.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课堂实录:王老师在学生对自己的姓名、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准备在《认识自己》一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外形轮廓,学会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臂长、腿长等达到简单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的目的。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记录个人的外形轮廓,并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下测量身高、体重等项目,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和学会使用秤、尺等测量工具,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王老师把本课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课堂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的可行方案即把身体的外形画在纸上;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将对方的身体轮廓画下来,并对照图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阶段是本课的主体活动,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尺、称等工具测量身高、体重、胸围等达到认识自己外形的目的。王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

认识自己 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标签: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http://www.youer8.com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成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

4.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

5.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

6.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课堂实录:

王老师在学生对自己的姓名、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准备在《认识自己》一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外形轮廓,学会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臂长、腿长等达到简单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的目的。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记录个人的外形轮廓,并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下测量身高、体重等项目,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和学会使用秤、尺等测量工具,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王老师把本课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课堂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的可行方案即把身体的外形画在纸上;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将对方的身体轮廓画下来,并对照图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阶段是本课的主体活动,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尺、称等工具测量身高、体重、胸围等达到认识自己外形的目的。

王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归纳出在课堂上看到自己身体外形的方法。这一活动中突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结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总结出如:照镜子、躺在雪地上、躺在沙地上等记录身体外形的方法。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就自然而然的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堂实际情况中来,从而使学生得出“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的方法是最可行方法的结论。此内容虽简单,但是王老师却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进行了较细致的引导,为后面的思维训练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阶段,王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较为准确的相互记录下身体的外形轮廓从而进行比较,首先请一位学生做模特,亲自为这名学生画下了轮廓图,在画图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四点注意事项(①躺在或靠在纸上摆好姿势后要保持不动②笔和纸要垂直③头发和衣服可以忽略不计,不要把水彩笔的颜色弄脏衣服④手、脚的画法要看清楚老师的示范)提醒学生,避免了学生在绘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同时记录数名学生身体的外形轮廓图,需要大面积平坦的墙面或地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还要进行充分的场地准备。王老师考虑到这一点在学生进行绘画活动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墙面和走廊的地面,这样就为学生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相互记录对方的身体轮廓需要一定的绘画能力,老师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备课时王老师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学生实际操作时,王老师一直深入到各个小组中细心指导他们的活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测量活动之前,老师鼓励学生们考虑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测量,结果使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法。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王老师还特地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不完全相同的测量工具,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力求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她先用简练的语言使学生知道了“要认识自己的身体,首先就要看到身体的外形”。学生们一致认同这一点,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研究自己的身体,就要从认识自己的外形开始,那么你能用几种方法看到自己的外形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老师安排了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以保证学生在小组同学的相互启发下举一反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刘宁:我们组有四种方法看到自己的外形,第一种是在一面大镜子前照镜子的方法;第二种是自己躺在雪地上,起来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外形了;第三种是自己在躺在沙滩上,起来后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外形;第四种是躺在一张大纸上,请人把自己的身体画下来。

师:别的组的同学,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呢,重复的就不说了,说说你们组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

关海山:我觉得他们组照镜子的方法不好,如果人离开了镜子不就看不到自己身体的外形了吗?我们组有一种方法比较好,就是一个同学躺在地上别人用一根毛线把他的身体一点一点围起来,再把毛线固定好,这样也能看到身体的外形。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

戴一莲: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洗完澡后不要擦身,然后躺到水泥地面上,起来后也能看到自己的外形,如果再用粉笔把外形描画出来就能保持更长的时间了。

石佳媛:这种方法太不卫生了还容易感冒,如果一位同学躺在一块大泡沫板上,我们可以用许多大头针把他的身体围起来呀,不过这种方法要多花费一些时间。

……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看到自己身体的外形,那么其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实用,适合课上操作呢?

生:(不约而同)把身体外形画在一张大纸上。

王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纸发给学生们,引导学生利用教室内外的墙面和地面开始互相画下对方学生的身体轮廓图。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有的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存在画笔倾斜,时而把脖子画细了,把腿画粗了等现象,于是马上强调“一定要把画笔和纸垂直,尽可能贴紧身体,否则画出的图失真了更失去了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用已掌握的正确方法把同桌同学的身体外形画在了纸上,并通过同桌二人的身体轮廓图的比较大致观察出两个人之间有高矮、胖瘦之分,这时王老师追问学生,你能知道高多少,胖多少吗?你怎么才能知道呢?学生回答道“可以比一比、量一量”,王老师继续追问学生,“你们打算用什么工具,怎么比,怎么量呢?”于是她学生们留下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

郝达:“我们组要用皮尺量量同学们的身高。先让一个同学靠在墙上,用铅笔在沿头顶的墙上画一条线,用皮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这条线的距离,就可以知道这个同学的身高了。

石敬科:我们组想用家用体重秤来称同学们的体重。

左哲:我们组想用线绳和直尺来量一量同学们的腰围、胸围,可以先用线绳在同学腰部或胸部围一圈,在绳子上做好记号,再用直尺量出线绳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腰围或胸围是多少了。

张凯垣:我们还可以用皮尺直接围在腰部和胸部测量腰围和胸围。

陈思雨:我们想用医务室的体重秤来直接测量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只要被测量的同学脱掉鞋在秤上站直,就可以看到秤上指针指的公斤数,把拉杆压到这个同学的头顶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同学的身高了。

贾梦琦:我们组想用直尺来量一量同学们的外形图来知道他的身高。

……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种方法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情况。在测量身高时,为了使结果更准确,同学们要把鞋脱掉,身体保持立正姿势,读数要从0刻度开始。称体重时,同学们要等指针稳定下来再读数,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垂直。好,下面我们就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互相量一量身高、体重等,然后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个人资料登记卡”上,写的时候看清单位,如果你还想测量其他内容,可以填写在空格里,最后在四个小组里交流一下测量的结果。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王老师耐心的深入到小组的活动中,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及时了解、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使学生们大都较为准确地使用老师准备的不同工具、材料,很好地完成测量工作,并在小组内进行比较。达到了本课预期的教学目的。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又将一幅只标有身高、体重、胸围、腰围等数据的人体外形轮廓图展现出来,请学生辨认,“大家看一看这是班上的哪位同学呢?”可大家都不能断定,于是王老师总结道:“看来我们要想认识一个人仅仅了解他的身高、体重等还是不够的,要想完整地认识他还需要进一步地认识眼睛、嘴巴等特征才行啊!”这样一来就使本课的内容得到延伸。

课后反思:

在李进启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首先认真研究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理解教材对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对本课书的设计基本是成功的。在学习中,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把难点放在如何测量的教学环节上,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是由定性到定量,从整体到局部。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怎样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命令”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注意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本课能设计较成功的另一点体会,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有所发展。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较好地掌握了用多种方法、工具准确测量身高、体重等。

本课自感不足的地方是学生用在画身体外形轮廓图的时间太长,冲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Tag: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小学科学 -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上一篇:科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认识自己 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