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学习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二、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三、学习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四、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二、新授:(一)读课文: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评读,再指读。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0.螳螂捕蝉导学案,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一、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学习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老师能读得有感情呢?(老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对照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B、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掌握的五种方法。
3、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 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 全班交流
第一题: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第二题: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在夸赞少孺子聪明、机智、勇敢、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