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18.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正文

18.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10-19 15:54:19]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阅读:8934

概要:――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归纳。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ld

18.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归纳。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洨河更宽的大河。

  ――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

  ――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

  ――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

  ――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三、补充及拓展

  理清说明顺序

  1.课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又介绍了什么?

  顺序古——今(时间顺序)

  2.课文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顺序这样?

  逻辑顺序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结构——艺术价值

  3.课文写拱时,介绍了四个特点,为何中间插入小拱?

  由主到次的顺序

  4.课文1—3段与4—8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结构

  5.初步认识说明方法

  思考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引用

  6.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以课后第二题题为例

  7.延伸练习

  以课后第三题为例进一步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不同。

  反思

上一页  [1] [2] 


Tag: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

上一篇:上海预初语文上册:16、小英雄雨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