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基本流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重点,深入领悟;学用结合,多元训练。二、操作要领(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是本模式最基础的一环,它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特别是圈点批注的习惯)。在这最基础的一环,应以“学”为主,“导、练”辅助。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字准、句顺、文流利),学会生字新词(会读、会默、懂义),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提出疑问(内容、思想、写法等)。这一环节可与课前预习相结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第一课时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要求:导入语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快速而有兴致地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也可直接导入。2.出示自学提纲。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①把课文读2—3遍,读通读顺;②自主解决文中生字、新词;③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④质疑并提出问题。3.学生开始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方法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
“学·导·练”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一、基本流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品读重点,深入领悟;
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二、操作要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感知是本模式最基础的一环,它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特别是圈点批注的习惯)。在这最基础的一环,应以“学”为主,“导、练”辅助。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字准、句顺、文流利),学会生字新词(会读、会默、懂义),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提出疑问(内容、思想、写法等)。这一环节可与课前预习相结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第一课时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要求:导入语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快速而有兴致地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也可直接导入。
2.出示自学提纲。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①把课文读2—3遍,读通读顺;②自主解决文中生字、新词;③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④质疑并提出问题。
3.学生开始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方法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梳理、归类,为指导做好准备。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反馈学习情况:读字音、默写、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提出问题等,同时由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板演。
5.自学后教师的“导”。在初读感知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学习。教师引导时要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导的内容。导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理解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②明确导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学生会的不教,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不对”的教师要引导更正,“不完整的”教师要引导帮助补充。③明确导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中可能出现的毛病,以免学生走弯路。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品读感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精读课文重点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树立主问题意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练”。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从阅读提示、课后作业以及自己的理解提炼出能统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提纲,也可将学生初读质疑的问题进行整合纳入学习提纲。提纲必须能体现教学目标及自学方法。
2.品味感悟,美读升华。品读侧重于理解和品味性地读,美读是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放情地读,从这个角度说,美读是品读的升华,是朗读的极高境界。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品读的基础上,要抓住时机进行美读训练,不能把品读和美读割裂开来。
①让学生围绕学习提纲有重点地研读课文,研读过程注意圈点批注。
②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提纲中探究的内容。这一过程应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完成。
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美读课文重点语段,或结合课文中的提示语,或运用排比和层递的方式不断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反复读同一重点句或重点段,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和体味课文的主旨。但要注意情缘境生,使学生读进去悟出来,越读越美,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这也是由品读升华到美读不可或缺的阅读教学方法。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①拓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实现知识迁移。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 文本拓展要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文本解读前拓展,起到蓄势作用;文本解读中拓展,起到释疑作用;文本解读后拓展,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说话或片段写作训练,起到运用巩固作用。②延伸:把课堂兴趣延伸到课外,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延伸的内容可观察生活,可搜集、整理资料,可阅读课外书……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练说、练写、积累。
2.课堂检测:教师对课文内容出题检测或指定课后思考题、练习册习题让学生练习,反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三、课例实录
(一)教学课例: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内乡县城镇四小 吴景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www.youer8.com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步感知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悟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课前播放《天之大》歌曲。导语:这首温情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天之大,唯有妈妈的爱完美无瑕,让人无限牵挂。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背景,根据课题质疑。归纳梳理学生质疑。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1年的9月11日。当时,恐怖分子劫持四架飞机分别撞向了美国的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来自80多个国家的2998人在这次袭击中遇难。这次空前的灾难,除了留给人们噩梦般的记忆之外,还留给了我们许多对生命的感动。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