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二单元《建桥梁》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二单元《建桥梁》课堂教学实录

[04-03 18:59:51]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阅读:8744

概要: 刘宝珠教学目标: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4、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5、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各种方法。教学重点:研究三座桥承受力大小的差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同这们,你们都过什么样的桥?在电影或电视里看过的也可以说一说。生:我家附近有一个大圆孔形的桥。(师让生在黑板上画下来)。生:去我奶奶家的路上有一个用几块木板搭成的桥。(师画出)。是这样的吧?我们叫它平板桥。生:上城里的路上有一座大的石头垒的桥。师:是什么形状的?生:桥面是平的,下面是曲形的。师:(边画边问)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我们叫它拱桥。生:我看过电影《桥》的故事,它下面的形状就是拱形的。生:我在一本画报里看到上海有一座大桥,很长很长的,桥上面有斜拉着的钢筋,桥两边还有斜拉着的钢筋。师:你说的是上海新修的扬蒲大桥吧,那叫斜拉桥(师边画边说)也叫悬索桥。生:我姥姥家附近有一座是拱桥。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形状的桥,很好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二单元《建桥梁》课堂教学实录,标签: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http://www.youer8.com
  刘宝珠教学目标: 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5、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研究三座桥承受力大小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这们,你们都过什么样的桥?在电影或电视里看过的也可以说一说。 生:我家附近有一个大圆孔形的桥。(师让生在黑板上画下来)。 生:去我奶奶家的路上有一个用几块木板搭成的桥。(师画出)。是这样的吧?我们叫它平板桥。 生:上城里的路上有一座大的石头垒的桥。 师:是什么形状的? 生:桥面是平的,下面是曲形的。 师:(边画边问)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我们叫它拱桥。 生:我看过电影《桥》的故事,它下面的形状就是拱形的。 生:我在一本画报里看到上海有一座大桥,很长很长的,桥上面有斜拉着的钢筋,桥两边还有斜拉着的钢筋。 师:你说的是上海新修的扬蒲大桥吧,那叫斜拉桥(师边画边说)也叫悬索桥。 生:我姥姥家附近有一座是拱桥。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形状的桥,很好,说明平时你们留心看了,我们就应该这样,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对这些形状的桥,我们能大致地给它们分一下类吗?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拱桥,二是斜拉桥。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平板桥,一类是拱桥,一类是斜拉桥。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生:同意李小成的意见。 (意图:创设情境、引出桥有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桥的初始认识,让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二、由桥引题、猜测结果 师:对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为什么要造不同形状的桥? (师简单板书生提出的问题)。 生:建桥用的材料都一样吗? 生:桥是怎样组成的? 师:你问得是由几部分组成吧?生:是的。 生:不同形状的桥,好处都一样吗? (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意义。) 师:还有吗?对以上的几个问题,谁能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看过的桥,有的是有石头垒的,有的是用钢筋水泥做的,像高速公路的立交桥;有的是用钢铁做的,像大凌河上的铁路大桥。所以我说材料是不一样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吧? 生:同意! 生:我认为桥由桥面组成。 生:光有桥面不行,还得有支着桥面的柱子或石头才成。 师:你说的桥面就是桥梁吧?支的柱子叫桥墩。那桥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是由桥面和桥梁两部分组成。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造不同形状的桥,我想筋的重量不一样吧。 师:你说的筋得重量是不是承担重量的意思啊? 生:是。 生:造不同形状的桥,一个是为了美观,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能承受的重量不一样。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你们都认为不同形状的桥承受的重量也就是承重能力不一样,是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吧? 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准备的三张大小相同的厚纸、1角钱硬币,四根筷子和两条细绳,都带来了吗?请拿出来。 (意图:让生自行准备能够准备的一些简单实验材料,一是解决学校实验材料的缺乏,二是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各项活动中来,知道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也能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尽管各组材料有所差别,但实验中的数据只是与自己比较)。 三、讨论设计、实验探究。 师:三张厚纸是我们用来做桥面的,桥墩用我们的书来做,重物用硬币来代替。在做之前,还有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大家想想是什么? 生:(一时想不起来)。 师:做桥梁的材料是一样的了,还有一个条件也应该是一样的,想想是什么? 生:是桥墩的高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桥墩低,桥的载重能力就大。 师:是吗? 生:我想应是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 生:三种桥的桥墩距离应该一样,如果不一样,有长有短,就没法比较谁的承重能力大小了。 (意图:上边材料的用途直接告诉学生,但实验中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思考,注意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影响,这是实验成功的有效保证。) 师:同意是桥墩高度的请举手。(一部分生举手)。同意是桥教之间距离的请举手。(大部分生举手)。出现了两种意见,好了,一会做实验时可以试一试。 现在我们全班的同学都来做一回建桥工程师,各小组同学先来讨论讨论怎么做,然后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发给你们的活动记录卡里。 (发活动记录卡,生讨论并记录,师巡视。)
桥的形状 猜想承受力的大小    实际放硬币   结   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和设计拿上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甲组:我们组讨论的是先用一张纸做平板桥,看能放几个硬币;另一张纸弯成拱形放在两摞书中间做拱桥,看能放几个硬币;第三张纸做斜拉桥,用两根绳的绳头分别拴住四个筷子的一头,让筷子立在两摞书之间,把做桥的纸和绳子用纸条粘住,看能放几个硬币。 乙组:我们组讨论和设计的是先把两边桥墩的距离找好,放上一张纸做平板桥,一个硬币一个硬币地往上放,看放几个桥会塌,假如放5个桥塌了,那桥只能承担4个硬币;用第二张纸弯成拱形放在两个桥墩之间做成拱桥,也是一个一个地往上放,看能承担几个硬币;做斜拉桥的方法和上个组差不多。 另一生:刚才石国生同学没说清四个筷子怎样立住的,我补充一下,是两个同学把住两个筷子,使它们立在两个桥墩旁。 师:嗯,不错!还有其它讨论和设计吧? C组:我们组讨论的三种桥和前两个组基本一样,但我们又设计了如果挨着平板桥的下面再搭个拱桥,猜想它们的承重能力肯定会增大。 师:哦,(问大家)这个设计怎么样?我觉得不错,一会试试结果如何。下面各组按自己的讨论设计开始实验,把结果得出填入记录卡里,并确定出汇报发言的同学。 (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实验能力,又可以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从而使实验探究活动更有科学性。让生自己寻找实验的办法和途径,并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使设计趋于科学、完整)。 (生开始活动,师巡视)。 师:老师看各组都做完了,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猜测平板桥能承担三个硬币,但只能承担一个;猜测拱桥能承担五个硬币,实际能承担四个;猜测斜拉桥能承担六个硬币,但最后能承担七个。 生:我们组也猜测平板桥能承担三个硬币,结果能承担二个;猜测拱桥能承担六个,后来能承担五个硬币;猜测斜拉桥能承担七个硬币,但最后能承担八个。 师:这两组桥做的类型都一样,为什么承重能力不一样呢?到现在还有没发言的吧?你们谁来说说,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 生:,我想是两个桥墩间的距离不一样吧。 生:。是做桥用的纸的厚度也不一样吧。 师:你们是猜测呢还是肯定呢? 生:肯定。 师:嗳!这不说得很好吗!以后还要继续努力,积极思考,有更精彩的发言。 (意图:体现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使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 师:刚才一个组讨论设计在平板桥的下面再搭一个拱桥,你们做了吗?说一说。 生:我们开始做的平板桥能承担一个硬币,拱桥能承担四个硬币,在平板桥下面搭拱桥后,一共能承担六个硬币了。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平板桥和拱桥合起来承重能力更强了。 师:说得很好。其他组没有做这个实验的课后找时间要做一做。刚才讨论时一部分同学认为桥的高度与承重能力有关系,这部分同学做这个实验了吗? 生:还没来得做呢。 生:我们也没做呢。 师:利用课后或下午时间做一做,下节课上告诉大家。好吧!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生说) 师:关于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后延伸、探究不止 生:为什么拱桥和斜拉桥的承重能力大?而平板桥的承重能力相对小呢? 师: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问题也留作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来弄明白,好吧?


Tag: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小学科学 -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上一篇:《动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的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