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正文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04-08 14:51:0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阅读:8321

概要:【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以及教育本身等因素,导致了品德课的人文教育功能逐渐被淡化,教学中呈现出较多的功利化和工具性色彩。本文就《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途径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看法。【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人文人文精神缺失途径反思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不久前的马加爵案再一次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即在当代青少年人中严重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再一次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深忧虑和反思,也再一次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残缺的人,被物所奴役所异化的人。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理应把积极培养学生的人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摘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以及教育本身等因素,导致了品德课的人文教育功能逐渐被淡化,教学中呈现出较多的功利化和工具性色彩。本文就《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途径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人文人文精神缺失途径反思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不久前的马加爵案再一次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即在当代青少年人中严重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再一次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深忧虑和反思,也再一次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残缺的人,被物所奴役所异化的人。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理应把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因为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但反思我们的品德学科教学,虽然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更缺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教学民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忽略了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大力呼唤人文精神。
一、关注人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
人文,《辞海》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的定义为:“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认为“人”的理念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方面。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一场为冲破宗教枷锁,以追求、探索和发现人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恢复了人本身的自然本性,并由此诞生了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人文精神,应该说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理解和内涵。就总体而言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

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种精神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自我需要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它无论在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突飞猛进,不断地征服和改造了自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支持,人逐渐异化为物,日益成了科技的奴隶。在科学主义指导下的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反面,教育也逐渐被异化,教育将“制器”与“育人”相割裂,即把人视为一种“器具”去制造,而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剥去人的灵魂,塑造人的躯壳,注重外表的雕饰和技术的掌握,从而使得人成为缺乏灵魂的工具。因而人们力求探索、寻求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们重新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表达出深切的关注。重新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重新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重新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在这种背景下,人文主义教育又一次得到恢复和发展,时代又一次强烈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然而,与古典人文主义着重于培养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同,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更加强调关心个人、社会及人类的利益和未来。品德与社会课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应统一于人文精神这一价值理念,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

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育要从人文精神出发,“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直面课堂,对传统课堂的理性审思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