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把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非常注重强调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着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人文精神把人自己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的目的,强调以人为本,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理所当然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加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更加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片面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活动性而忽视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恰恰相反,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1、把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非常注重强调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着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人文精神把人自己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的目的,强调以人为本,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理所当然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加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更加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片面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活动性而忽视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恰恰相反,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偏废了品德课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把人文精神载入教学内容
(1)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众所周知,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具有为其他学科所
www.youer8.com
无法相比的相当浓厚的人文资源,如果能较好地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必须在教学内容“内化”上下功夫,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过滤、提升人文精神的闪光点。下面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为例,把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点粗略列举,见下表:
学科渗透点
人文精神的培养
诚实是金
懂得做人坦荡诚实、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敢于认错都是诚实、有勇气的表现,懂得要人前人后诚实如一。
我该不该这样做
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会自尊自爱。
当冲突发生以后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珍惜友谊和亲情,要学会尊重、理解、善待别人,能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
失败怕什么
懂得失败和成功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能够笑对人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乐观的情绪。
孝心献老人
懂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也要为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创造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家庭收支知多少
养成初步的经济意识和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体会并感恩父母的辛劳和对家庭作出的贡献。
我也会当家
体验当家的滋味,学会主动关心家庭生活,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你是我的好朋友
明白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充分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懂得欣赏他人。
集体处处有规则
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集体的一员,在集体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做班级的小主人
初步形成现代民主意识,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集体力量大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交流合作,感受合作、团结带来的欢乐。
走向信息时代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
……
(2)活化教材,拓展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在教学内容上,也应从人文精神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教育目的。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实行成人化的教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育效果永远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永远是强制的、肤浅的,学生是难以真正认同和接纳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大胆处理,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材上那些与学生现有认知基础有明显距离的、明显脱离学生生活和当地社会实际的内容和材料要及时进行处理,学生身边的社会、家庭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参与课堂呈现、讨论和体验。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的教学,除了探讨日常生活的常规交往如何做到自尊自爱,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还应该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相当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网络的运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网上聊天和交友的学生大有人在。如果忽略了这一虽然前卫但事实存在的现象,本课的教学显然是有缺陷的。教学中应该拓展到这一领域,讨论网上交友的注意事项:A、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B、不与网友会面;C、对谈话低俗的网友,不要反驳或回答,以沉默的方式对待,并不再与其交流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会保护自己”的更广泛的含义。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散发出善的芬芳、爱的光芒、美的韵味,必然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力和魅力,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真正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添砖加瓦。
3、把人文精神导入教学方法
(1)创设生活情景,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讲到:“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方式研究社会。”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也会当家》一课,事先布置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当家方案”,并在实际生活中做一回当家人,然后再交流自己当家的经历:当家的主题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只有经历了真实的体验,才能有真切的、发自内心的感悟,真正将“父母的辛劳”、“勤俭节约”、“理财有学问”等意识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