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正文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04-08 14:51:0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阅读:8321

概要:通过引入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和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遭杀害这个热点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尽管问题的设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学生从尊重生命、热爱人类的高度理解这一事件,尽管谈得肤浅,但真实而有震撼力。学生在表现出热切关注的同时,积极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赋予了自身更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了智慧的碰撞和共享,思想的升华。学生表达了对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强烈的震撼和愤怒,也让学生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试着学会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表达出渴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结语:人文精神将是我们营建精神家园的时代脉搏人文素养将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前行航标人文关怀将是我们构建活力课堂的生命气息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会和反思(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文学科的核心问题。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的学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通过引入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和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遭杀害这个热点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尽管问题的设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学生从尊重生命、热爱人类的高度理解这一事件,尽管谈得肤浅,但真实而有震撼力。学生在表现出热切关注的同时,积极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赋予了自身更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了智慧的碰撞和共享,思想的升华。学生表达了对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强烈的震撼和愤怒,也让学生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试着学会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表达出渴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结语:

人文精神将是我们营建精神家园的时代脉搏

人文素养将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前行航标

人文关怀将是我们构建活力课堂的生命气息

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会和反思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人文学科的核心问题。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教师没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口号。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育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深深的关怀和提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关注和爱护的对象。不能因为强调教学的统一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让一千个人去感应同一个人或物,更不能视后进生为“包袱”而面向少数“精英”。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潜力、思维特征、能力特长等都是不同

www.youer8.com 的。差异是教育的基础,应视为一种财富而倍加珍惜。关爱每一位学生,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争取成功并感受成功。

(二)提高教师素养,追求润物无声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教师是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本身就需要有较高人文素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如果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领会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要做到这一点,品德课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必须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掌握道德认知的同时,应加强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文学等。正所谓“腹中诗书气自华”。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修养,开阔眼界,还可充分利用其他人文学科资源,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让教学更加丰满、让教学更加蕴含人文精神的色彩。
(三)注重长期积累,关注终身发展
人文教育过程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过程,它具有不可停息性。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长期坚持,注重积累,不可间歇。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培养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
2、《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4、《人文学科大有作为》叶朗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