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提纲] 一、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二、目前我们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2、没有示范的朗读。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 (二)指导的方法 1、情境再现朗读 (1)创设“以情激情”的情境。 (2)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 2、示范引路朗读 3、揣摩标点朗读 4、品词析句朗读 (1)具有提示的语言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5、感悟体验朗读 (1)角色体验 (2)生活体验 6、想象朗读 (1)想象画面 (2)利用生活经验想象 (3)利用空白部分想象 7、运用媒体朗读 四、在指导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二)把握指导朗读的时机。 (三)个性阅读。 (四)朗读的评价。 1、评价的针对性; 2、评价的委婉性; 3、评价的趣味性; 4、评价的指导性。 (五)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提纲]
一、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二、目前我们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2、没有示范的朗读。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
(二)指导的方法
1、情境再现朗读
(1)创设“以情激情”的情境。
(2)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
2、示范引路朗读
3、揣摩标点朗读
4、品词析句朗读
(1)具有提示的语言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5、感悟体验朗读
(1)角色体验
(2)生活体验
6、想象朗读
(1)想象画面
(2)利用生活经验想象
(3)利用空白部分想象
7、运用媒体朗读
四、在指导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二)把握指导朗读的时机。
(三)个性阅读。
(四)朗读的评价。
1、评价的针对性;
2、评价的委婉性;
3、评价的趣味性;
4、评价的指导性。
(五)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六)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
[正文]
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体现朗读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层次性。扫清字词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导入——听录音朗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听《长征》歌曲——结束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读的时间不少,读的形式也不少,但是,任何架空的朗读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理解,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并没有领悟。
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有的老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往往在学生初读一、两遍课文后,便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课文还处在磕磕绊绊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由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2、教师的准备:吃透教材,备朗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这样做对于指导朗读至少有两个好处:1、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2、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案例:《田忌赛马》:齐威王看了田忌一眼:“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另外,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时间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但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全部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呢?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投入,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是让学生处于积极状态的前提。什么是教师投入的前提?备好课是投入的前提。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高效课堂中,学生应学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