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正文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培训提高   阅读:8882

概要:2、课堂上,第一件实事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者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花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盛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2、课堂上,第一件实事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者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花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盛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 
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
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若田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

www.youer8.com 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细无声”的好。
三、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我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
周振甫先生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学生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是后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张光鉴先生指出:“现代视觉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视觉中枢只能够识别与理解他以前曾经经历过的某一类相似客体,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只有在人的记忆储存中找到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匹配和识别,从而才能使人理解。”把周振甫先生和张光鉴先生的两段话加以概括,实质上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耦合的过程。特别是在孩子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使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先说语言的积累。
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比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禁垦恩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名师的20条教学经验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