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苏教版小学数学精彩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研究» 正文

苏教版小学数学精彩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研究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课题研究报告   阅读:8352

概要:一、课题提出细节就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细节必须解决一定的问题,带着问题入手,细节反映的就是一个过程。“加强教学细节设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又是富有针对性的,细节反映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回顾课改初期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浮躁和形式化现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不论对错,不论语言表达完整不完整,教师只是一味地肯定。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升,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了。面对这种粗放的课堂教学局面,我们在市教研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课堂教学精彩细节研究”这一主课题的指导下,提出了“小学数学精彩细节的设计和应用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切实打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国内外综述在美国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日本从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都走

苏教版小学数学精彩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研究,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http://www.youer8.com

一、课题提出

细节就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细节必须解决一定的问题,带着问题入手,细节反映的就是一个过程。“加强教学细节设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又是富有针对性的,细节反映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回顾课改初期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浮躁和形式化现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不论对错,不论语言表达完整不完整,教师只是一味地肯定。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升,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了。面对这种粗放的课堂教学局面,我们在市教研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课堂教学精彩细节研究”这一主课题的指导下,提出了“小学数学精彩细节的设计和应用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切实打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综述

在美国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日本从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都走在了前面。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到90年代后半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进行的学习方式变革。而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必须随之转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型、研究性课程。随着国人对国外教学认识的日益加深,以及素质教学的提出,我国在90年代末期,在上海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因此,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课题的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对“教学细节”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它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的,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激活、联接和延续作用。其次,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是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建立在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基础上的教学细节,是教学信息输出和输入的重要信息反馈途径,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外部行为做出相应的学习行为,老师也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正因为如此,教学细节成为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具有了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

四、理论依据

1、支撑性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理论假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精彩细节的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研究过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受益。

1、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基本能力。

3、通过研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独立质疑的习惯。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教育范文 - 课题研究报告

上一篇: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课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