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定;原型启发(指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7、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创造接纳意见的氛围;鼓励大学生仔细的界定问题;表演示范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提供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并给予反馈。8、大学生创造性心理障碍分析实例:如:创造性意识障碍;思维障碍;能力障碍;人格障碍。9、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大学生创造表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发散思维,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教师与学生要平等,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在教学评价上以正面评价为主,不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且需要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创造型教师,其具有自己本身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设法形成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
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定;原型启发(指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7、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创造接纳意见的氛围;鼓励大学生仔细的界定问题;表演示范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提供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并给予反馈。
8、大学生创造性心理障碍分析实例:如:创造性意识障碍;思维障碍;能力障碍;人格障碍。
9、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大学生创造表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发散思维,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教师与学生要平等,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在教学评价上以正面评价为主,不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且需要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创造型教师,其具有自己本身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设法形成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第七章
1、态度构成: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与品德的关系:二者具有同质性、密切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态度的形成与品德的构建常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态度为品德的形成的奠定基础,品德的形成又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态度。二者区别表现在: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前者大,后者范围较小;二者在价值的内化程度上不同,态度的价值内化程度可能因为态度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层次,从轻微不稳定到稳定价值,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并且成为人的性格特征时才可称之为品德。
2、道德与品德关系:区别1)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品德是道德个体身上的体现,受个体生活环境和生理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制约。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人与人
www.youer8.com 之间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实践中通过群体的努力逐渐形成,它是独立与个体的存在;品德是种个体现像,是个体在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依赖于个体。3)从学理上分析,前者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旨在从社会的角度揭发其发生、发展规律;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旨在探讨个体的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3、品德四个层面: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个人私德,政治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各要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个体品德发展过程中,各要素是综合发生作用的。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保证,道德行为则是知、情、意的归属。应从整体看待各要素,第一,品德心理结构各要素是综合整体,各种成分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种忽视另一种;第二,品德心理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道德行动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第三,品德心理结构的各要素并不存在明确的先后秩序。
4、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研究);社会学习论;道德价值观辨析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研究异同:前者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后者深受前者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相比之下,后者的研究在结构上更为精密、体系上更为完整,系统地拓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习俗水平,三:“好
孩子”的道德定向,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后习俗水平,五:社会契约定向,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
5、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景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有:态度定势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
6、品德不良心理因素(结合实际):错误的道德观念,迷茫的道德观念,薄弱的道德意志,不良的行为习惯,扭曲的性格特征。
7、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
第八章
1、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体验;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2、大学生自我意识统一类型: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自我矛盾型,自我扩张型,自我萎缩型。
3、个体自我意的发生发展阶段及主要表现:自我中心期(出生~3岁),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主观化时期(青年期~成年期),为自我意识发展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个体会从自己所见到的人格和身体特征出发,追求生活目标,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复杂,容易波动。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显着发展。
第九章
1、群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及特点:1)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于别人在场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懈怠作用:指如果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社会堕化或社会干扰。3)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4)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5)群体思维:指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进行决策时,为了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或评价受到压制的现象。6)从众: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与多少人相符行为的现象。7)服从:指个体在外界压力条件下,对群体要求、规范和他人意愿所产生的相符行为。8)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9)感染: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特点:具有共同的目标与规范;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成员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