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C: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D:影响信息编码及识记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化;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E:储存和保持的组织形式:空间、系列、网络、联想组织形式。F:知识的回忆:回忆的两种形式:再现是在大脑中把所有记忆的内容再现处理;再认是先前出现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5、知识的应用A:基本形式: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口头或书面作业问题;应用知识去解决各种识记操作问题;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B: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C: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应用的条件:指导学生审题;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技能: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他是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的。A:类型: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操作活动的方式。主要借助骨骼肌肉运动完成。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心算
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C: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
D:影响信息编码及识记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化;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
E:储存和保持的组织形式:空间、系列、网络、联想组织形式。
F:知识的回忆:回忆的两种形式:再现是在大脑中把所有记忆的内容再现处理;再认是先前出现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
5、知识的应用
A:基本形式: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口头或书面作业问题;应用知识去解决各种识记操作问题;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B: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
C: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应用的条件:指导学生审题;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技能: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他是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的。
A:类型: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操作活动的方式。主要借助骨骼肌肉运动完成。
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心算等方面的技巧。其心理成分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二者关系:两者统一存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可互相转化。区别是:动作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肉的操作活动;而智力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联系:外部动作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他的经常体现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智力技能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动作技能,又需要智力技能。
B:动作技能 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特征
: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指导:使学生明确动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给学生以正确的动作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给予及时合理反馈。
C:智力技能 形成过程: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特征: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具体支持物;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化;智力技能的高效性。指导:促进学生形成程序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科学学习。
第五章
1、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和调控。构成:1、认知: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学习条件;各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使用条件和范围;个人学习能力及其风格特点。
www.youer8.com 2、选择:计划制订、时间安排;有效的方法;适当的学习心态。3、元认知:监控学习过程;自我检查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反思利弊得失;情感体验过程。4、调控:调整学习速度、作息时间;调整学习方法;调整心境、控制焦虑;调整学习环境。3、学习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影响。其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分类:按性质分为正、负迁移;按层次分为纵向、横向迁移;按顺序分为顺向、逆向迁移按内容分为特殊、普遍迁移。
4、迁移的几种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
5、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六章
1、问题: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动态之间有某些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索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在总体上保持一定顺序,在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却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心理特征: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运算;问题解决具有认知性。
3、创造:指人类追求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活动的过程,其是人类特有的,正常的活动,是人的最高本性。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心理场:把对创造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产生心理效应的周围环境系统称为创造性心理场。
4、创造性与几个因素关系:1)与学业成绩关系,倾向于二者不遵循绝对线性关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认识、评价大学生的创造性,除了学业成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外,应主要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言语、思维和行为表现中去综合考察、把握。2)与知识技能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矛盾关系。3)与智力发展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如下四点: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有高创造性,亦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与个性品质关系:创造成就大的多为自信,有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人;而成就小的多半缺少这种品质。5)与心理健康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5、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关系: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创造性是问题解决最高表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区别:a二者定义不同;b在问题解决时即可使用现成方法,也可不使用现成方法。独立提出新的程序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联系:首先创造性水平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其次创造性的水平高低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再次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