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二)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德育目标: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二、温故知新: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l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二),标签:小学语文课程同步,http://www.youer8.com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温故知新: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E.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思考: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8、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2. 合作探究:
A.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B.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3)“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4)“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5)“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C.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四、能力提高,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