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知识点《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正文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05-10 23:53:23]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语文知识点   阅读:8950

概要:六十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羡林一生中,不知道写过多少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过面。他对母亲的爱超过对任何人的爱。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正的欢乐。他为自己未能侍养母亲而悔恨终生。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故乡行》)东方赤子——季羡林访谈录摘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名扬四海的东方学者,也是现代中国学贯中西的文化巨擘。他对文化的贡献,首先当属他所专攻的当今国际东方显学之一──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
  六十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一生中,不知道写过多少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过面。他对母亲的爱超过对任何人的爱。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正的欢乐。他为自己未能侍养母亲而悔恨终生。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故乡行》)
  

东方赤子——季羡林访谈录摘

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名扬四海的东方学者,也是现代中国学贯中西的文化巨擘。他对文化的贡献,首先当属他所专攻的当今国际东方显学之一──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此一学科在中国所谓「先生独关而自立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外,佛学、九译之学、中西交通史研究,季先生都有经典者作,故被称颂为「二十世纪中国东方学之重镇、印度古学之泰斗、九译之学之大师、中西交通史之大家」。  

  值得探究的是,季先生做的虽是出世之学问,却充满人世之情怀。他「心击家园,每作出位之神思;感时忧世,鸣旁通之秘响」。他关注人类命运、东西方文化发展、着力于文艺理论、比较文学,尤其是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杂记。  

  可以说,认识季先生,不能不读他的散文。张中行先生曾言: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而先生的深情,不仅予亲人、予师友、予人类,而且给予了大自然、给予了自然界一切有言与无言的生命。宗璞先生说,是季先生描写夹竹桃的一篇散文,使她「忽然认识季先生之所以为季先生的」。她写道:「作为夹竹挑知己的季先生,实际上不止写活了夹竹桃。对海棠的怀念,对牡丹的赞叹,写马缨花令婴宁笑,写紫藤萝使徐渭泣,他对整个大自然都是心有霊犀,相知相通的」。的确,先生对自然的热爱和非凡的领悟,不仅成为他散文的一大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感受他的赤子童真,感受他对人生、对世界的追寻和理想。  

  认识季先生,又不能不读他的《牛棚杂忆》。在这部「因文化劫难、人性泯灭,为回挽人心世道」而作的血泪之书中,先生不仅捧出一面真实的「镜子」,让人们认识「文革」「这一场在极端绚丽的面纱下蒙着的极端残酷的悲剧」,永为警戒,而且,季先生以罕见的真诚,剖露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没有赤子之心,怎能写出这样披肝沥胆的文字?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代学术大师,还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季先生的一生都能给人许多启示和教益。也许,下面的访谈能让我们走近季先生,聆听季光生的心声。(问为本刊特约撰述王辛,答为季羡林先生)  

  灰色的童年灰色的故乡  

  问:记得有篇文章写您,说您是一位「非常本色的人」、「始终保持了北方原野那份质朴和单纯」,能否谈谈您的故乡、您的童年?  

  答: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清平县(现在并人临清市)官庄,是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我们家又是贫中之贫,可以说是贫无立锥地。所以,我写过一篇回隐童年的文章。叫《灰黄漫忆》,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  

  我祖父母早亡,父亲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我父亲和另一个叔叔(九叔),食不裹腹,衣不遮体,饿得到枣树林里去拣落在地上的干枣来吃。于是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在济南,九叔最终站住了脚,我父亲则回到农村务农。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了。大概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就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和最大的快乐了。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我就会被大人领着,走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回来给母亲,打一打,压点面,这样吃顿白的。  

  有一年,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饭后,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总之,童年的贫困生活,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大概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不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知识点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小学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沈石溪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