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音乐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中国民乐知识汇总» 正文

中国民乐知识汇总

[04-04 20:41:46]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阅读:8213

概要: 葫芦笙是将小葫芦挖空作音斗,上插竹管,每管根部都装有铜质或竹质簧片,管下端开一小孔。演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管孔。葫芦笙音色柔和,但音量较小。 葫芦笙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葫芦丝 &nbs www.youer8.comp; 葫芦丝,是流行于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又叫葫芦箫。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内,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下端,都嵌有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前六后一)。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因而能吹奏出各种和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

中国民乐知识汇总,标签: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小学音乐,http://www.youer8.com
       葫芦笙是将小葫芦挖空作音斗,上插竹管,每管根部都装有铜质或竹质簧片,管下端开一小孔。演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管孔。葫芦笙音色柔和,但音量较小。 
      葫芦笙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葫芦丝 
  &nbs

www.youer8.com p;  葫芦丝,是流行于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又叫葫芦箫。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内,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下端,都嵌有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前六后一)。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因而能吹奏出各种和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 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巳出现。南宋范成大在他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他当时在广西所见的瑶族八管芦笙。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很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随着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异。吹奏时,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
        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
       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问题,能演奏较复杂的乐曲。
        排笙,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辅助吹气,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 
        芦笙筒,又称大筒,是在苗族单音芦笙筒的原理上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九管,用键盘弹奏,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音色浑厚宏亮。笙管按半音次序排列,可奏十二个调。 
唢呐 
      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又称为海笛。
        中国的唢呐,源于波斯、阿拉波的双簧吹管乐器苏尔奈,但远远后于筚篥传入中原。据明徐渭《南词叙录》所载: 
      “中原自金、元二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今惟琴谱仅存古曲。……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明代,唢呐多用于官府和军乐。如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乐民怕。那里去办甚么真共假?眼见了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生动地描绘了欺压百姓的官船上亦使用了唢呐。
        又如戚继光的《武备志》:“操令凡二十条,凡学号笛,即是吹锁呐。”根据王圻《三才图会》所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末唢呐已传入我国民间(中原一带)。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已在我国普通应用。清代将唢呐放在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尔奈。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吹打和锣鼓乐队中大都离不开唢呐。 
       唢呐由哨、气盘、芯子、杆、碗各部组成。多以柏木制成锥形管身(也有以竹或以金属锡、铁、铜铸管身)。
       管上开八个音孔,亦有海笛(小唢呐)于锥形管上开七孔。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瑞承接一个喇叭形铜制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箫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小学音乐小学音乐 -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上一篇:彩云追月 古典民乐

《中国民乐知识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