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 正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

[04-02 13:47:40]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8723

概要:传统的教材都是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放在一起教学的。本套教材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分两段编排:六年级上册,结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结合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⑴ 传统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在分数和百分数两个阶段都要进行教学,且两次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层次或水平上的变化,既显得重复,也没有太大的必要。⑵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百分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结合百分的应用教学这类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联系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且在本册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又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两步计算。本单元,教学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弄清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因此,教材对分数四则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标签: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http://www.youer8.com
传统的教材都是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放在一起教学的。本套教材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分两段编排:六年级上册,结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结合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⑴ 传统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在分数和百分数两个阶段都要进行教学,且两次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层次或水平上的变化,既显得重复,也没有太大的必要。⑵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百分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结合百分的应用教学这类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 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且在本册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又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两步计算。本单元,教学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弄清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因此,教材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再作过多的说明,而是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的活动实现知识迁移。例1的教学需要注意两点:⑴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通过例1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两点:一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是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⑵ 切实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说清楚解题思路、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可以应用运算律使计算过程简便。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已知一个部分的数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求另一部分的数量是多少;二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已知甲数量比另乙数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甲数量是多少。由于前者是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教学先通过例2教学前者,再通过例3教学后者。 ⑴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为教学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作准备。 本单元教学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有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一种是先求出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中的问题;另一种是先求出题目中所求数量是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中的问题。相对而言,第一种思路比较容易理解,且和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思路一致。因此,教材给出了第一种思路,对第二种思路没有作过多地说明。教学时,既要突出第一种思路的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这一解法,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做到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但不刻意追求多样化。 ⑵ 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两个例题都是通过只画出线段图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的另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弄清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女运动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明确要先算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就可以得到女运动员的人数。如果学生主动提出另一种思路,可以让学生结合线段把解题思路介绍给大家;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种解法,教师也不必作补充讲解。例3的结构与例1基本相同,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按例2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自主解决,再组织交流。 ⑶ 加强比较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 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对比练习,如第85页第8题、第86页第9、12、13、14题等,其中有基本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与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比较,有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比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解题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实际问题的结构,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用替换(或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教材十分重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一方面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以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也称置换,是假设的一种)、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1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这样的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实际问题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比较熟悉,会主动应用已经有的策略尝试解决,进而发现已有的解决问题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新问题的需要,寻求新的解题策略成为学生自觉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试一试,待学生遇到困难时,再提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呢?”,启发学生展开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的活动。 例2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不会一筹莫展。因为,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枚举的策略,学生可以用枚举的策略,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有了例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有可能主动想到把10只船都看成大船或把10只船都看成小船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组织学生活动。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1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示意图,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教学时要注意两点:⑴ 在有效参与探索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安排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有序、有效的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如:可以先让学生在示意上画出替换的方法,再组织交流。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给出的第一种解法的示意图,想一想“小兔”是怎样替换的?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替换?并在示意图上画出替换的过程。⑵ 在交流中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活动后,要组织学生有条理地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但要说清楚是怎样替换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的替换?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一共就有9个小杯,相当于把720毫升倒入9个小杯。同样,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是把每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相当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大杯。 例2的教学,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看一看“小猴”怎样想的,“小兔”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提出假设,找出答案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的策略,培养策略意识。如:例1给出了两种方法,即前面提到的可以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也可以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再如:例2在给出两种方法的同时,提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启发学生通过“假设10只都是小船”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切实理解每一种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到虽然各种方法的切入点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如:例2的三种方法都是先假设船的只数,再根据人数的多少进行调整,找出答案的。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材都要求学生根据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如:例1要求学生根据求出的结果检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是不是一共720毫升,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再如:例2要求学生根据求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等。教学时,既要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又要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以促进良好的检验习惯的养成。 第八单元    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如:掷一枚硬币,我们并不能预言它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结果是不确定的。然而,不确定的事件中又隐含着确定性,如果我们进行大量地投掷,正面朝上的次数就会非常接近一半。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上作出推断:抛一枚硬,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感受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提供了打乒乓球猜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用猜乒乓球在左手还是在右手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明确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规律的,是可以描述的。教学时,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试一试”通过口袋里装着的不同数量的球,引导学生体会根据球的个数求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自主确定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例2通过摸牌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三点:⑴ 明确前提。要通过讨论:为什么要把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使学生体会到把牌打乱反扣在桌上就是对牌的排列顺序进行随机处理,使任意摸一张,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相等。⑵ 突出重点。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明确从6张不同的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的牌有6种可能,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都占全部可能的,所以,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⑶ 充分说理。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但要说清楚是怎样想的,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想。 “试一试”引导学生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的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口袋里有5个球,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3个,是。 第九单元    认识百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
例1 百分数的意义 练习十九 (P98~101)
例2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相改写 练习二十 (P102~104)
例3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相改写
例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练习二十一 (P105~108)
例5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整理和练习 (P109~112)
实践与综合应用 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P1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