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返璞归真,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谈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 正文

返璞归真,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谈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阅读:8902

概要:摘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但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化 引子:与其说是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弗赖登塔尔日前听一位老师上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主要是小额人民币的认识。基本环节是:说一说(平时用钱的经历);讲一讲(每一币值的特征);想一想(购物判断);猜一猜(根据特征说可能是哪一币值);练一练(某价格可由哪几种币值及数量组成)。一节课上得挺热闹,学生很有话说,但听完课后,感觉有以下几个问题:一、这节不像数学课。课上所有的过程材料都是生活常识,因此,更像指导孩子认识人民币的生活指导课。二、整节课看不出学生新学会了什么?因为关于人民币,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在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

返璞归真,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谈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http://www.youer8.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但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数学化

 引子:与其说是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弗赖登塔尔

日前听一位老师上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主要是小额人民币的认识。基本环节是:说一说(平时用钱的经历);讲一讲(每一币值的特征);想一想(购物判断);猜一猜(根据特征说可能是哪一币值);练一练(某价格可由哪几种币值及数量组成)。一节课上得挺热闹,学生很有话说,但听完课后,感觉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这节不像数学课。课上所有的过程材料都是生活常识,因此,更像指导孩子认识人民币的生活指导课。

二、整节课看不出学生新学会了什么?因为关于人民币,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在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于上课之前的经验水平。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意识到新课程给数学老师带来的问题: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让生活走进儿童的数学世界、让数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新课程的理念蕴涵在课堂教学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好现象。但是,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在数学教学中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常发现某些新课程理念被片面地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造成一些片面的、无效的教学行为。

其实,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的,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也即相对平衡时,数学教学就达到了相对完美。“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但是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数学味”,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味”应该回归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品出“数学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然而在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如果把“生活味”和“数学味”看作“数学教学”这道菜肴的两种调料的话,过去的“数学味”显然放得太多,吃起来咸得发涩、发苦,而现在我们加入了大量的“生活味”,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味道却是如此平淡。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到底应用什么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是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现象?还是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如数学的抽象性、简洁性、严密性、精美性)?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例如,在认识《图形与位置》时,涉及到了“上下、前后、左右”“座位排列”“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等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然而作为数学教师,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该远远超越“生活数学”的范畴,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

经常会听到有些教师存在这样的疑问:“像上下、前后、左右这些内容,为什么要放在数学课堂上来教学?这些不是生活常识吗?”实际上,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这三组位置关系所确定的方向不正与构成立体空间的三个维度(即三维空间中的x轴、y轴、z轴)相对应吗?在低年级让学生掌握这些方位词的含义和相对性,对于学生初步感受抽象的立体空间,应该也间接的作用。

在“座位排列”的生活情境中,其实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我们不妨用下表来表示两者的内在联系。

座位排列问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小明说:“我是第三排第4个。”别的孩子该怎么描述他的座位?

确定坐标轴,可用两个坐标参数来表示平面上的任一点。

假如小明说:“我是第四排第3个。”别的孩子又该怎么描述他的座位?

坐标轴发生置换,相应的坐标参数也要发生置换。

问:“小红在第几排第几个?”

根据点的位置,说出坐标参数。

问:“第五排第6个是谁?”

根据坐标参数确定点的位置。

问:“哪些孩子是同一排的?”或“哪些孩子都是第5个?”

其中一个坐标参数相同的所有点的集合,用直线x=a或y=b分别表示。

 

 

 

 

 

 

 

 

[1] [2]  下一页


Tag: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上一篇:“好玩的”数学 ——对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