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样本”说,在中国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角色。”(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第十六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在叶圣陶语文教学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得“方法”。怎样读、怎样写,应该首先是知识,但在叶圣陶看来,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选文”练的。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的角度讲,维系于被选用的这一篇“选文”。在叶圣陶先生看来,知识是溶在选文里的,需要学习者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有待于生成和提炼。离开了特定的选文,知识无从生成,也就谈不上学习。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去理解,理解不了的有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样本类”文本属于“实用文”,即
“样本类”文本内涵及功用,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样本”说,在中国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角色。”(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第十六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在叶圣陶语文教学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得“方法”。怎样读、怎样写,应该首先是知识,但在叶圣陶看来,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选文”练的。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的角度讲,维系于被选用的这一篇“选文”。在叶圣陶先生看来,知识是溶在选文里的,需要学习者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有待于生成和提炼。离开了特定的选文,知识无从生成,也就谈不上学习。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去理解,理解不了的有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样本类”文本属于“实用文”,即作用于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出于“普及”、“启蒙”的目的,在编写教材时大量选用“样本类”文本,到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能力而编入的“读写结合”文本,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阅读”的理解。而且,这一类文本,只有在理解了“知识”后,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为这一类文本在行文上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随着“知识”的逐步减少,学生可掌握的知识点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实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实用文中属于“用件类”文本。“‘用件类’文本的主题具有思想价值,学生学习这类文本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感,对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实践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毕竟‘用件类’文本不是道德文本,虽然它的主题具有社会性、思想性、人文性,但不能当作德育教材,不能够生硬灌输道理,而是体现语文课堂在情感中熏陶、感染的特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习得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作者运用了那么多能够激发人审美想象力的语词,以及材料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先激起爱后激发恨,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这些写法上的特点就需要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品味咀嚼语言文字,渗透给学生。借助课后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解答问题,从而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阅读与写作的技巧。最后,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用件类”文本的功用自然体现了出来。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如何对考试之后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