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1.从“兴趣点”出发。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数学课上就是公式,定理,数字。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一旦碰到数学问题就非常头痛,毫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我校的高爱娥老师,在设计《数学广角》这一课的教学时,她考虑到学生爱看动画片,就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2.从“重难点”入手。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就很难引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如李静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13.从“障碍点”突破。数学的特点是抽象,
11.从“兴趣点”出发。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数学课上就是公式,定理,数字。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一旦碰到数学问题就非常头痛,毫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我校的高爱娥老师,在设计《数学广角》这一课的教学时,她考虑到学生爱看动画片,就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从“重难点”入手。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就很难引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如李静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13.从“障碍点”突破。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拦路虎,解决不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障碍点就是产生思维定势或认知错觉,认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辉老师在设计《平均数》时,她在导入新课时,从计算不同人数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14.从“衔接点”拓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
www.youer8.com 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如我校费梅梅老师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她抓住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15.从“深化点”创新。
首先是纵向提问,向学生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转化),启发学生探索,猜想,尝试与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发生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其次是横向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或变式探索,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深化,创新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还包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五重视”。
2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我校胡亚琼老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 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我校张轶闽老师第一次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让学生观察,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
23.重视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年级数学课题组“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三步运行程序:创设情景,激发活动——乐于探索,激活主体——寓教于玩,激励发展。四年级数学课题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课堂全动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活动在课堂始末。六年级数学教师陈爱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学生活动要素的方法,其课题研究论文见诸报端。
24.重视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
二年级黄斌老师认为: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25.重视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
如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