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钱学森》读感之二昨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今晨,我终于读完了泱泱65万多字的《钱学森》。闭眼回味,内容太多,一言难尽!正如钱老渊博的知识、大成的智慧、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深刻的思想、纯粹的追求、豁达的心态、敏捷的思维、广泛的爱好、开创的精神……而我就像一个在海边观想的孩子,面对钱老留下的“大海”,不知该如何领略,惟有将所得细加梳理、将感悟真实记录。其一、钱学森的治学经历与成果时间地点专业(领域)故事建树1929年秋—1934年夏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上海)铁道机械工程请求老师扣分(学业全优,毕业分第一)1935年8月—1936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波士顿剑桥镇)航空工程①巧妙转换解难题;②满分试卷门上贴(学业成绩优异,1年就获硕士)1936年10月—1937年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洛杉矶)航空理论—空气动力学①100分的标准是什么;②“good idea”;③卡门向他鞠躬;④450页笔记与800多页手稿完成论文《非线性弹性力学》1937年秋—1950年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喷气公司(洛杉矶),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火箭技术①
《钱学森》读感,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
——《钱学森》读感之二
昨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今晨,我终于读完了泱泱65万多字的《钱学森》。闭眼回味,内容太多,一言难尽!正如钱老渊博的知识、大成的智慧、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深刻的思想、纯粹的追求、豁达的心态、敏捷的思维、广泛的爱好、开创的精神……而我就像一个在海边观想的孩子,面对钱老留下的“大海”,不知该如何领略,惟有将所得细加梳理、将感悟真实记录。
其一、钱学森的治学经历与成果
时间 |
地点 |
专业(领域) |
故事 |
建树 |
1929年秋—1934年夏 |
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上海) |
铁道机械工程 |
请求老师扣分 |
(学业全优,毕业分第一) |
1935年8月—1936年9月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波士顿剑桥镇) |
航空工程 |
①巧妙转换解难题;②满分试卷门上贴 |
(学业成绩优异,1年就获硕士) |
1936年10月—1937年夏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洛杉矶) |
航空理论—空气动力学 |
①100分的标准是什么;②“good idea”;③卡门向他鞠躬;④450页笔记与800多页手稿 |
完成论文《非线性弹性力学》 |
1937年秋—1950年春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喷气公司(洛杉矶),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 |
火箭技术 |
①“自杀俱乐部”;②“回形针行动”;③审讯布斯曼、提审布劳恩;④“双喜临门”;⑤“Nothing is final.” |
完成《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等多篇论文:①与恩师创立“卡门—钱近似”公式;②创立“热障” 理论;③提出“火箭客机”设想 |
1950年6月—1955年9月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洛杉矶) |
工程控制论 |
①“抵得上五个师”;②8只木箱;③日内瓦谈判桌上的求救信;④头等舱的故事 |
出版《工程控制论》 |
1955年10月—1976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酒泉) |
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 |
①“苏联的一流科学家确实比美国的二流科学家要强一些”;②“连这样的问题你都不懂?”;③手心上的神机妙算;④1957年的“震撼弹”;⑤“把一切事故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⑥烧焦尸体合抱着公文包 |
①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②参与创建中国科技大;③领导研制成功“1059”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东风—2号”中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2”核导弹、“东风-3号”中程导弹、“东风-4号”中远程导弹、“长征-1号”火箭、“东方红-1号”卫星、“实践-1号”卫星、“长征一号”核潜艇、地球同步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等;④出版专著《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气体动力学诸方程》;⑤主持“714工程”(后被叫停) |
1977年— |
中国北京 |
涉及很广泛的科学领域 |
①“你要钱,我要奖(蒋)。”;②“林黛玉到贾府的年龄应为9岁!”;③三次激动;④“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问题”;⑤“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⑥“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
①出版专著《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论人体科学》、《创建人体科学》、《论地理科学》、《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谈》《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钱学森手稿》、《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创建系统学》、《智慧的钥匙》、《“导弹概论”手稿》、《“水动力学讲义”手稿》、《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书信》《“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②发表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均与别人合著);③提出“钱学森之问”;④建议成立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咨询公司并成功接下完成大单;⑤力主舍航天飞机用宇宙飞船;⑥对青年才俊的培养与举荐 |
其二、钱学森的良好习惯
钱学森一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建树颇丰、身体康健、长寿98岁,这与他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不无关系。从书中我们不难总结钱老有如下良好习惯:
1、 规律的作息
钱老作息极有规律:早起,6:00听广播、读报;中午午睡;晚上6:00吃晚饭,6:30听广播;睡前练气功。在工作异常繁忙紧张的日子里,钱学森也坚守着“9上、3上、8开会”的作息时间表,即上午9时上班,下午3时上班,晚上8时开会;那时早上6:30起床,7:20早餐,晚饭后不忘与夫人一起在住地附近散步。
2、 每日听广播
钱老是“铁杆”广播迷,从美国留学期间养成这一习惯至老不变(后来听力实在不行就改成看电视)。他甚至自己设计制作了音响和收音机!钱老“每日必闻”的内容有科普知识、新闻等。
3、 勤于动笔
钱老不论发言稿还是书信都坚持自己亲为,绝不让秘书代劳。而且他书写工整、卷面干净、极少涂改,说明钱老认真的态度、清晰的思路。钱老的书信总共达7000多封,都是与友人、领导、学生等交流讨论之作,有很高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钱老最“成果丰硕”的笔耕当属其论文与著作了。我细数了一下,钱老一生总共出版33本专著(不包括不同版本的),其中只有9本系与人合著,其余均为先生独立著作。联系钱老在“两弹一星”事业上的巨大时间和精力投入,尚能有如此数量和质量的专著问世只能归功于“勤”和“敏”了!
4、 坚持练气功
钱学森在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曾因患伤寒休学一年,时值1930年,青霉素被弗莱明发现(1928年)才刚刚两年尚未传入中国,所以西医对伤寒几乎束手无策;钱父求助中医,最后连吃3月豆腐乳卤加稀饭的偏方而痊愈;但落下病根,找气功师调理遂除。自此,钱学森觉得练气功很适合自己,坚持成了习惯,即使在美国也没有中断,晚年就更不用说了。
5、 坚持用简化字、普通话
钱学森做学生时写的是繁体字,当他冲破层层阻碍回到祖国时,正值大陆推行简化字,于是他便很快学会简化字,并坚持用简化字书写。从这一点看就知道钱老具有多么强烈的学习意识。
钱学森回国后因工作需要经常给学生、干部、研究人员、战士等上课,听过课的人都说他的课极生动、深入浅出,而且钱学森讲一口流利的京腔、声音洪亮,从不夹杂一句英语,这在当时很少见,因为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归国学者在说话和讲课中夹一些英语非常正常。但钱学森却很在意自己的说话,坚持事先将一些尚未翻译的英语词汇斟酌翻译成汉语,并在板书中注明该汉语译词的英文原词。
这里我不禁要插叙两件事情:一是钱老的板书也十分讲究,工工整整、简要清晰;二是钱老翻译英语词汇上很是用心,有些专业术语翻得相当有水准:比如“激光”、“导弹”、“随机”等,他还首创了“航天”、“航宇”等词。
6、 亲手剪报
钱学森一直有读报习惯,见到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就剪下来。到晚年,钱学森共保存629袋剪报,总计24500多份,整整装满五个大书柜。他的剪报都是自己亲手剪、贴、装,按不同的内容装进牛皮纸袋,袋上写明主题,同一主题的剪报多了就按号编列下去——这成为钱老个人的资料库、信息库。
钱学森看报总按一定的顺序:每天依次阅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
钱学森不光看报,还喜欢阅读各方面的杂志:既有专业方面的《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中国航天》、《航天技术通讯》、《西安航空学院学报》等;也有自然科学的《科学通报》、《物理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化学通讯》、《Scientific American》等;还有社会科学的《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语文建设》、《中国图书评论》等。
……
其三、打动我的钱学森语录
1、 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2、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3、 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4、 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
5、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6、 把一切事故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
7、 苏联的一流科学家确实比美国的二流科学家要强一些。
8、 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9、 Nothing is final.
10、 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11、 那好,你要钱,我要奖(蒋)!
其实,每条语录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深刻而感人。我不想再赘述了,我心已满是钱老的音容笑貌、见识风度……
本文题目引自新加坡华侨潘受女士送给素昧平生的钱学森先生的一副楹联,我觉得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