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 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
第三册认识图形,标签:二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http://www.youer8.com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评析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三:学会用“体”描“形”。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