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的戏曲艺术,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巧妙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传统戏曲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识,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兴趣 戏曲欣赏 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到的基本理念之八——“弘扬民族音乐”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占了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与现今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使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欣赏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艺术家的名作,有的学生一动不动,非常遵守纪律,但两眼空洞
小学音乐论文,标签:音乐教学艺术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的戏曲艺术,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巧妙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传统戏曲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识,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兴趣 戏曲欣赏 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到的基本理念之八——“弘扬民族音乐”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占了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与现今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使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欣赏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艺术家的名作,有的学生一动不动,非常遵守纪律,但两眼空洞迷茫,一付发呆的表情;有的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有的同学聊天说话,做着小动作。戏曲欣赏对他们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更难说要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音乐教师经常抱怨戏曲欣赏课难上,也有许多困惑:“戏曲该怎么教学生才会喜欢?”“戏曲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人生厌?”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1]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从激发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入手,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和兴趣,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为载体,改变戏曲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听戏曲、看戏曲、唱戏曲、表演戏曲,最终让学生热爱戏曲欣赏,进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对比赏析,激发兴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历史悠久,现在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觉得戏曲冗长枯燥、毫无生气。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主要音乐形式,流行音乐通俗动感、生意盎然,学生乐于接受和喜爱。
戏曲欣赏前,可借助学生现代的审美经验,先让学生欣赏用流行音乐形式“包装”的现代版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戏曲内容,然后对比欣赏传统唱法的戏曲,感悟两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
一次,在六年级某班上曲艺欣赏这个单元中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按照音乐欣赏课的一般流程,即介绍作品背景、音乐体裁、演唱者、歌词大意、听赏音乐、简单学唱等,在作品介绍环节用了半节课后,学生开始听赏音乐,在听了一遍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男生这样说道:“老师,这首歌太土了,旋律一点也不好听,锣呀、鼓呀,敲得吵死了,反正音乐课欣赏的音乐都没什么好听的。”当他发言完毕,班上就骚动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连声附和,感同身受,我一时无语,发脾气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听,那就失去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了,我赞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赞赏他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更是如此,不可能以程式化、结论性的标准来要求评判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配乐、鼓乐舞蹈、明星演唱)相结合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出视频,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快乐男声”张杰、苏醒的表演激情碰撞,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听赏后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戏曲也这么好听。”听过几遍之后,大部分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将这首戏曲已经唱得比较准确了。其后,我播放精美的课件辅助音乐创作背景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聆听,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从而理解歌词含义,在一系列的铺垫教学之后,学生在心理和听觉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民族音乐,最后我让学生反复对比欣赏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唱(回归本土的表演形式,民乐伴奏、击鼓独唱),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自我产生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并最终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模仿体验,感受魅力
新《课标》提到:“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1]学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我利用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戏曲中典型的表演元素,在戏曲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和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魅力。
模仿戏曲演唱,即“唱”。学生跟着录音机或音像媒体学唱一些戏曲片段,如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评剧《花为媒》等戏曲经典唱段。在演唱中体会不同的戏曲唱腔特点,如速度缓慢、旋律婉转曲折,字少腔多,抒情性强;或旋律较平直简朴,字多腔少,朗诵性强等。
模仿戏曲念白,即“念”。引导学生模仿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中的念白,和加入了戏曲念白的中国风歌曲的片段,品味戏曲的腔调韵味,如黄阅的《折子戏》、许嵩的《如果当时》、魏晨的《少年游》、华少翌《梨园英雄》、零点《粉墨人生》等,同时请学生创造性的将生活中的对话也用戏曲“念”的方式来表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1] [2] 下一页
Tag: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学艺术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上一篇:怎样让小学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