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2. 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1.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2. 补充:求出比值。 0.375∶0.875 ∶ 0.75∶ 2.6∶3.9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6÷2 8÷2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案,标签: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http://www.youer8.com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2. 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1.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2. 补充:求出比值。
0.375∶0.875 ∶ 0.75∶ 2.6∶3.9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6÷2
8÷2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 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对此,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
www.youer8.com
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3)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1
1+4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③ 1+4
4
水的体积:500×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案》相关文章